#政經八百政治標記
〔拆銅像?教官退出校園?——討論 #政治社會化〕
根據學者伊斯頓(D.Easton)對於「政治社會化」的定義:「政治社會化指個人獲取政治的取向與行為模式的發展過程。」
從小到大,我們藉由各式場域來累積政治知識、形成個人對於政治的態度、導致我們發展出不同的行為模式。講起來抽象難懂,我們先從自己的經驗來討論好了!
像是你從小到大曾和父母討論過政治或為了政治吵架嗎?或者其實家庭中的長輩一直拒絕討論政治呢?還有,你有想過為什麼上了小學後總是要升旗,或是你曾想過為什麼學校會設置銅像嗎?
上了高中、大學,有更多的時間以及資源在網路以及媒體獲得資訊,能與朋友們討論、交流、表達政治意見,這些看似平常、普通的事,就是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—「政治社會化」。
▌政治社會化的相關場域
❶ 家庭:家庭是每個人最初政治社會化的地方,父母的政治傾向常會深深的影響下一代。
❷ 同儕:與同學、朋友相處交流的過程中,能相互學習、模仿、找出意見領袖,並能深切影響個人的政治行為,個人在長大後可能已經脫離家庭,此時同儕的影響就會顯得更為重要。
❸ 學校:政府決定在教材放置什麼內容、學校裡的校規、佈置、活動,都是政治社會化的一環。
舉例來說,多數學校至今校園內仍然存在威權時期豎立的銅像、依然有規訓學生的教官、早晨仍要升旗並向國父鞠躬,這些種種都是當年威權政府時期,發展的政治社會化,目的就是為了讓個人發展出順從、服膺、崇拜的政治態度,發展至今,有些活動的意義看來已經不同,但歷史脈絡不可被抹煞。
❹ 媒體:媒體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社會化過程,藉由媒體,我們能更迅速地獲取多方資訊,換而言之,我們也能更直接地檢視我們的政府。因此不難發現,威權國家絕對會控制媒體,封鎖他們不想讓人民得知的資訊,進而才能控制人民的政治行為。
▌結論
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性在於,它不僅影響了個人政治取向的發展、政治行為的產生、政治知識的獲取,同時,也深深影響了社會發展。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,社會依靠個人才能組織起來,因此政治社會化是「政治體系」維持與整合的重要原因。
因此,我們也不能忽視過往政治社會化對於社會的影響,從這個概念發展,就可以初步理解為什麼要討論「拆銅像」、「教官退出校園」,因為它們不僅僅是歷史的產物而已,背後的原因跟所造成的社會影響是不可以被忽略的。也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觀察到的政治社會化經驗喔!
#政治 #政經八百 #科普政治學 #科普 #教官 #銅像 #政治社會化 #升旗 #升旗典禮 #媒體 #家庭 #歷史 #拆銅像 #國父 #同儕 #學校
⚡️我們也有ig喔
https://instagram.com/p.e.800?igshid=6x0zx9n2wnoo